- · 《各界(下半月)》收稿方向[05/29]
- · 《各界(下半月)》投稿方式[05/29]
- · 《各界(下半月)》征稿要求[05/29]
- · 《各界(下半月)》刊物宗旨[05/29]
大文豪泰戈尔访华,各界名流作陪,鲁迅讽刺: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世界上著名文豪评选中,泰戈尔永远是人们回避不了的名字。泰戈尔主要活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,在那个东方各国都普遍遭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时代,泰戈尔在戏剧、诗歌
世界上著名文豪评选中,泰戈尔永远是人们回避不了的名字。泰戈尔主要活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,在那个东方各国都普遍遭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时代,泰戈尔在戏剧、诗歌、小说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。
泰戈尔以诗歌风格自然优美出名,他的小说表达了英国统治下印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,对本国的封建主义和英国的统治有着强烈的批判。凭借着出色的文学成就,泰戈尔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。
由于中印都是亚洲文明古国,在二十世纪初中印在人口、社会状况方面十分近似。其实泰戈尔的作品早早就引起了中国许多文化人士的关注,他的作品大量翻译并广泛传播。泰戈尔的诗集被中国的文学人士视如珍宝。
1924年,已经名满天下的泰戈尔受梁启超和蔡元培的邀请,于当年四月份来到了北京。大文豪泰戈尔要来中国,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的文化界。泰戈尔来中国主要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,感受中国社会的面貌。而泰戈尔并不知道,在中国文化界,关于他的论战早已经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
民国初年,随着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,民国上下曾经掀起一股学习泰戈尔的热潮。对于泰戈尔及其作品的态度,民国文化界早已分成了三派。这三派对于泰戈尔的态度分别是欢迎派、反对派和利用派。
欢迎派以陈独秀、徐志摩为首,他们对泰戈尔的作品十分赞赏。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领袖,其诗歌风格明显受到泰戈尔《新月集》的影响。欢迎派主张中国人要拥抱泰戈尔,因为泰戈尔的作品宣扬了“爱的福音”。
反对派以郭沫若、茅盾为首。郭沫若和茅盾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过文章,批评泰戈尔在面对英国殖民政府的态度太过温和,也批评他的诗歌为追求唯美的风格导致太过于神秘主义。
利用派则是以大文豪鲁迅为首,这一派对泰戈尔的看法比较客观,既不崇拜也不批判。利用派十分注意泰戈尔作品中批判印度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方面,把这些方面拿来作为批判的武器。因为作为半殖民地的中国,中国社会的某些状况和印度还是相似的。
其实鲁迅早年对于泰戈尔也是十分的崇拜,鲁迅在《伤逝》里面曾经表达过泰戈尔的赞赏。早期的鲁迅认为泰戈尔是反对专制,提出自由、两性平等的先驱,也是自己的精神导师。
鲁迅很赞叹泰戈尔把东方文化传到西方世界的成就。印度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,尚且如此能在世界文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,中国也一定可以。所以鲁迅也想把中国人的文化展示给世界,让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从1924年泰戈尔访华后,鲁迅对泰戈尔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然而,真正促使鲁迅改变态度的原因不是泰戈尔本人,而是中国人。
泰戈尔到达北京当天,京城里十分热闹,迎接泰戈尔的阵容十分强大。迎接团为首的是徐志摩,作陪的是林徽因,还有梁启超、蔡元培等五十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名流。一开始,在这些欢迎人群之中,是有鲁迅的。
泰戈尔为北京大学做了多次访谈和演讲,而且他1924年的生日还是在北京度过的。为了让泰戈尔过上一个快乐又热闹的生日,徐志摩在协和大礼堂举办了一个十分盛大的生日会。当时北京地区大学的教授、北京地区的文化名人悉数到场。当然,这次也有鲁迅。
在生日会上,鲁迅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等人为泰戈尔的生日忙前忙后,甚至有许多献媚之态。鲁迅感到十分的恶心和生气,当场拂袖而去,这令在场的许多人十分尴尬。
鲁迅在此之后撰文,写出了《骂杀与捧杀》。这篇文章生动描述了当时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所作所为。鲁迅写道:徐志摩和林徽因到处戴着印度小帽,整日围在泰戈尔身边,活生生的把自己当作了仆人。泰戈尔若要弹琴,徐诗人就马上摆好琴并焚香伺候,仿佛泰戈尔是一个活神仙,中国人这是在造一个新神。
鲁迅文章表面上挖苦泰戈尔来华,实际上是讽刺以徐志摩为首的中国文人表现媚态的样子。鲁迅认为,泰戈尔虽然值得尊敬,但在交流中还是要平等交流。徐志摩等人在接待泰戈尔的行为中表现出了“奴性”和献媚显然不恰当,而且自损人格。
中国人的这种献媚和“奴性”一直是鲁迅重点批判的对象。而受过新式教育,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徐志摩等人身上也显露出了如此“献媚”嘴脸,让鲁迅感到十分恶心。
文章来源:《各界(下半月)》 网址: http://www.gjqks.cn/zonghexinwen/2020/1010/8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