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各界热议能人回乡,乡村振兴首先要有带头人

来源:各界(下半月)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2-2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连日来,长江日报对黄陂朱铺村博士村支书朱俊刚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,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,能人回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。 正如朱俊刚所说,现在农民不缺吃穿,缺的是精神。农

连日来,长江日报对黄陂朱铺村博士村支书朱俊刚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道,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,能人回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。

正如朱俊刚所说,现在农民不缺吃穿,缺的是精神。农村缺少的是基层组织的带头人。朱俊刚拥有博士学位,主动放弃大城市里的事业回乡当支书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是一种可贵的“逆行”。长江日报对博士村支书的报道,能让从乡村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想到自己的家乡,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。

能人回乡正当时

乡村振兴首先要有带头人

“能人回乡正当时,朱俊刚回乡当村支书不是人才浪费,恰恰是人尽其才。乡村振兴首先要有带头人。”面对网上热议,华中师范大学“三农问题专家”梅志罡教授说出自己的观点。

对于回乡当村支书的朱俊刚,梅志罡赞不绝口:“他和村‘两委'班子推心置腹、建村级党史教育馆、发展村集体经济……在他的带领下,村干部服务意识提升了、党员的凝聚力更强了,党支部就像磁铁一般将每个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,从而带来了朱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些都体现出这个博士为农村带回了智力和能力。”

在梅志罡看来,群众工作是农村工作重要的一环。“朱俊刚非常善于把群众组织起来,这个工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。”他说,农村工作的难点在于群众工作,农村领头人要带着群众真正听党话跟党走。“目前农村最缺乏的是实践的组织者,朱俊刚扮演的正是这个组织者的角色,他知道如何把一家一户的村民组织起来,先团结村干部,凝聚党员力量,带动村民自觉,激发了乡村振兴每个细胞的活力。”

回乡不仅靠情怀

政策配套平台搭建要多管齐下

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。但如何吸引人才是农村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
在朱铺村工作5年,朱俊刚也面临这样一个难题。村‘两委'班子要建强需要人才,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需要人才,但怎么引回既有用又对口的人才?

朱俊刚边做边思考。他发展集体经济、改变村湾面貌、做村湾发展规划……“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村湾环境,另一方面也是在‘筑巢',农村环境好了,做事有氛围,发展有前景,才能吸引更多的能人回乡,为家乡作贡献。”朱俊刚说。他一直坚信农村大有可为。

“80后”的盛锦花看到朱铺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回来了,宋康振、盛全志也放下外地的生意,义无反顾地回村为建设家乡出力。

但人才回乡不仅仅靠情怀,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和平台,既能引得来,还要留得住。

对此,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,要切实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需多管齐下,首先要有政策的支撑,地方政策可出台吸引青年人才回乡的政策,例如回乡创业扶持,以招聘形式吸引年轻人到村里任职,还可针对区域发展定向培养所需人才。同时,还要打造平台,发展产业,使人才回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。

“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博士,而是一批能干事、想干事、干成事的人。不同的村庄的人才匹配度不一样,在制定人才政策时,应根据实际情况,进行差异化人才战略和人才定位,引回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。”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说。

村民认可了日子过好了

在农村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

如今的农村,越来越多像朱俊刚一样有想法有才能的年轻人选择回乡,他们带领村民致富,在这里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和价值。

余磊是黄陂蔡家榨街道杨九河村党支部书记,2018年底,他放弃建筑老板的身份,回乡当村支书,带领村民种太空莲,养梅花鹿、黑山羊。如今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,还有了稳定的收入。“调动老百姓对生活的积极性,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,这些是我最欣慰的事,自己的价值在农村舞台上放大了。”余磊说,看过朱俊刚的报道,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很多,“要向他学习,让党员和村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,把乡村建设得更好。”

“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给年轻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,他们都是勇敢的实践者,农村需要他们的智慧,也成就了他们的未来和梦想。扑下身子踏实干,乡村就能振兴,乡村振兴了,民族才能振兴。”冯桂林说。

(长江日报记者李婷 刘娜)

<script>=1;

文章来源:《各界(下半月)》 网址: http://www.gjqks.cn/zonghexinwen/2021/0225/1046.html



上一篇:致关心和支持文县抗洪抢险救灾社会各界人士的
下一篇:65岁老人大年初一走失,社会各界49小时爱心接力

各界(下半月)投稿 | 各界(下半月)编辑部| 各界(下半月)版面费 | 各界(下半月)论文发表 | 各界(下半月)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各界(下半月)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